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第173课:许衡不食无主梨
作者:王冬老师廉洁课     发布时间:2023-07-03     信息来源:      阅读次数: 【关闭】

王子曰:最高领导人在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班的一次讲话中,讲到守住拒腐防变防线时,以元代许衡不食无主梨的自律故事教育学员,大有深意。我们讲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关键在于“两个结合”, 这就包括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中国五千年优秀文明成果中汲取营养,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用于指导新时代的实践,这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

许衡(1209-1281 ),字仲平,号鲁斋,世称"鲁斋先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焦作市)人 。金末元初理学家、教育家、政治家。

许衡被誉之为"百科书式的人物" 。他受到元代最高统治者的器重,在朝中担任重要官职。提出"行汉法"的政治主张,帮助元世祖建立治道,推进国家统一;他倡导程朱理学,是继朱熹之后,在元代传播理学的第一人;他创立国子学,形成教育体系,培养大批人才;领导编制《授时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

《元史》记载,许衡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人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

这说的是金大兴二年(1233年),蒙古兵临新郑,24岁的许衡和众人由洛阳过黄河经河阳(今孟县)北上逃难,时逢盛夏酷暑季节,人们又饥又渴,众人见路边有一梨树,都争着摘梨吃解渴,唯有许衡独自在道旁乘凉。有人劝他说:在这乱世中,梨园主人也不知逃到哪里去啦,摘几个梨吃有何妨?许衡却说:“梨无主,我心独无主乎?“后来他的老师姚枢被召入京师,就把自己的雪斋让许衡居住,命令留守的人招待他,许衡坚辞不受。庭院中有水果熟透掉到地上,许衡的小孩由此经过,甚至不睁眼看一下就离开。

许衡的自律精神和远大追求是从少时就萌发了的。据《元史》等记载,许衡自幼聪明好学,"嗜学如饥渴""所授章句过目辄不忘"。七岁上学,就向老师提出读书何为?老师说:"取科第耳"。许衡不以为然地说:"如斯而已乎"。老师对七岁幼童有如此天资,感到非常奇怪。由于他在学习中经常提出一些老师难以解答的问题,所以先后三个老师都以“吾非其师“而辞教。长大后他愈加好学,因家贫无钱购书,常去百里之外借书抄读。长期的教育坚定了他的道德信念,他主张:"纲常伦理国家一日不可废,如果在上者不履行,我们一般人也要履行。"

许衡在教育上贡献很大,元宪宗四年(1254),忽必烈闻其名,征召其出任京兆府提学、国子祭酒。许衡在京兆的郡县广建学校,使民众受到很大的教化。他对待学生"爱之如子",从生活到学习无不关怀备至。他对待自己则从严要求,"夜思昼诵身体力行,言必揆诸其义而后发"。他在《病中杂言六》言"人人都畏死来催,我道人生死是归",表现出乐观的生死观。至元十三年(1276),他还主持修历,与郭守敬等编定《授时历》,在天文历法上作出贡献。至元十七年(1280)因病归乡,次年(1281)逝世,时年七十三岁,被谥"文正"。皇庆二年(1313),从祭孔庙。

在许衡的严格要求下,他的儿子们也养成了良好个性品质,学问上也大有长进。长子许师可“志趣端正”,官至谏议大夫;四子许师敬“明经务诚,学尚节概,肖父风”,历任吏部尚书、中书参知政事等职。

王子曰:都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不错,自然的人性是利己的,但是接受教育后,人们应该知道世间除了“利”还有“义”,中华文化倡导正确的“义利观”,反对见利忘义并主张慎独的修养方法,许衡在不食无主之梨的小事中体现了自己的道德坚守。如今不少人在“义“和”利“之间左右徘徊动摇不定,无非是在该坚定坚守什么的问题上没想明白也下不了决心,因而进行痛苦的精神挣扎,这还是”心无主“的表现。世间比小小梨子更大的诱惑何止千千万,干部们要率先做到”心有主“,在思想上构筑防线,在行动上守住底线,才能不负最高领导人苦口婆心的谆谆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