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第171课:张释之秉公执法
作者:王冬老师廉洁课     发布时间:2023-06-19     信息来源:      阅读次数: 【关闭】

王子曰:在我国汉代,郡县制替代分封制不久,天下一统而治,皇帝在治国中需要取信于民,最好的办法莫若颁布法令在形式上显示公正执法,汉高祖“约法三章”的做法为建立和稳定汉室起到了独特作用。在这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官员坚持秉公执法,成为载入史册的佳话,张释之就是其中的典型。

张释之(生卒年月不详),字季,堵阳(今河南南阳方城)人,西汉法学家,法官。他早年是靠捐官出仕的,可十年没升迁,钱搭进去不少,都动了辞官不干的心思了,中郎将袁盎了解他的贤能,推荐他为谒者,才有机会在汉文帝面前阐述秦汉兴亡得失的道理,为文帝所看重。后升任廷尉,严于执法,时人称赞"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

张释之任公车令时,掌管宫门事宜。太子刘启(即后来的汉景帝)与梁王刘揖同乘一辆车入朝,进皇宫时在司马门未下车,违反宫卫令。张释之就追上太子和梁王,阻止他们进宫,并以"过司马门不下车为不敬"的罪名, 向汉文帝弹劾太子和梁王。汉文帝只得摘下帽子陪罪说:“怪我教导儿子不严。”薄太后知道了这件事,也亲自下达特赦令,太子、梁王才得以进入宫中。文帝觉察到张释之的与众不同,就任命他做了中大夫。

又过了些时候,张释之升任中郎将。跟随皇帝到了霸陵,汉文帝站在霸陵的北面眺望。这时慎夫人也跟随前行,皇帝用手指示着通往新丰的道路给她看,并说:“这是通往邯郸的道路啊。”接着,让慎夫人弹瑟,汉文帝自己合着瑟的曲调而唱,心里很凄惨悲伤,回过头来对着群臣说:“唉!用北山的石头做椁,用切碎的苎麻丝絮充塞石椁缝隙,再用漆粘涂在上面,哪还能打得开呢?”在身边的近侍都说:“对的。”张释之走上前去说道:“假若里面有了引发人们贪欲的东西,即使封铸南山做棺椁,也还会有缝隙;假若里面没有引发人们贪欲的东西,即使没有石椁,又哪里用得着忧虑呢!”文帝称赞他说得好,后来任命他做了廷尉。

汉文帝外出行至长安城中渭桥,突然有一个男人从桥下跑出来,惊了文帝御驾的马,文帝险些被摔下,十分恼火,就命人拘捕了此人,交给廷尉查办。张释之审讯,那人说:“我是外县人,听到了清道禁止人通行的命令,就躲在桥下。过了好久,以为皇帝的队伍已经过去了,就从桥下出来,一下看见了皇帝的车队,就立即逃走。”依法判定为"冒犯车驾,罚金四两" ,上奏朝廷。汉文帝很生气,认为判决过轻。张释之解释道:"法律是天子和百姓应该共同遵守的,不应偏私。法有定规,如果加重处罚,如何取信于民。廷尉是天下公正执法的带头人,如果廷尉不公正,地方也会不公,百姓就会慌恐不安 ! "汉文帝思考了很久才说:"廷尉的量刑判决是对的"。这就是县人犯跸的故事。

后来,有人偷窃了汉高祖庙里的玉环,被卫士抓获,汉文帝十分恼怒,责令廷尉张释之严惩盗犯。张释之依照相关法律所规定偷盗宗庙服饰器具之罪奏报皇帝,建议判处弃市。汉文帝大怒,认为应当诛其九族。张释之据法以争,说:"依照法律,弃市已是最高处罚了。盗窃宗庙器物就诛灭全族,如果以后有人偷挖长陵上的一抔土,又该如何处罚?"汉文帝和薄太后商议良久,批准了张释之的判决。这是著名的玉环窃案。

汉文帝死去,张释之得罪过的太子即位为汉景帝。汉景帝没有惩处他,但一年后,还是贬其出京为淮南王的国相。过了很久,张释之过世。

王子曰:“汉庭贤士虽无数,四海偏夸张释之”,这不是没有缘由的。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等级制是基本制度,等级森严是一大特色,在等级金字塔顶端的所在,特权在观念上和实践中被默认,统治者在处理案件时,往往"取舍在于爱憎、轻重由乎喜怒"。而张释之居然对太子储君的特权进行了抵制,对于冲撞皇帝御驾的老百姓,又依法维护,在盗窃案中不附和皇帝的意向,保全罪犯的家人。司马迁称“张季之……守法不阿意”,这种精神即使在今天仍是难能可贵,必须继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