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第168课:李步蟾“不携官累”
作者:王冬老师廉洁课     发布时间:2023-05-29     信息来源:      阅读次数: 【关闭】

王子曰:从科举角度看,历史上南粤人文落后于北方是不争的事实,但这一现象在近几百年得到改观,国家级古村落惠州龙门县龙华镇绳武围自清乾隆十七年李隶中考取恩科举人起,至清末,共出了8位举人,14位贡生,其中李隶中和侄子李步蟾被赞誉“铭垂东鲁,绩绍西秦”。李步蟾为官30多年,因清正廉明而被称为“李青天”,事迹流传尤广。

李步蟾(1757-1825),字敬跻,号桂苑,清代惠州龙门蓼溪绳武(今龙门县龙华新楼下)人,历任陕西南河州判、甘肃灵州花马池州同知、秦州三岔州判、平罗县令等。他的祖父、伯父、父亲都为人正直,受家风影响,李步蟾爱民如子,被誉为"李青天"

李步蟾的父亲李晃中,文采扎实,但在乡试中却屡屡失意,他不为做官而媚俗去改变自己文风,深深影响了李步蟾,他还在家乡帮助哥哥李隶中筹措资金助其救灾,造福了莱芜百姓。

李步蟾自小就勤奋攻读,博览群书,常常诵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名句来激励自己。1789(清乾隆五十四年)32岁那年,李步蟾以县试第一名,首选为拔贡,先后担任陕西南河任试州判、甘肃灵州花马池州同知、秦州三岔州判(今甘肃天水县),并管军粮和盐、茶。当时茶、盐属官营商品,利润高,管理这方面贸易的官员少不了都会“捞一笔”。李步蟾到任后,一改前任“阴私肥己”的陋习,裁撤了贪腐官员,将官营收入全部充公,李步蟾丝毫不沾被当地的老百姓称为“李青天”。

嘉庆十九年(1814),李步蟾代理平罗县令,勤政爱民,兴利除弊,对横行乡里的劣歹之徒绳之以法。嘉庆二十五年(1820),他又调回三岔州任州判,离任时,数以千计的士民送别。三岔州有个人蒙冤被囚禁于牢狱,听说李步蟾回来当官,欣慰地说:“李青天回来了,我不会冤死了!”李步蟾到任后,果然查清了案情,为他平反,宣判无罪释放。

道光五年(1825),当李步蟾因政绩显着而升官时,突然旧病复发,终年68岁。李步蟾死后“囊无余资”,只能靠同事的捐助才能入殓。道光七年,李步蟾灵柩送回家乡时,前来哭送的百姓长达数十里,依依不舍地与这位父母官作最后的告别。

李步蟾官任地甘肃灵州花马池、秦州三岔镇等地都位于我国西北边陲,地属寒苦,远离广东家乡几千里之遥。李步蟾为官从来不携带家眷,怕累及家眷和被家眷所累,单身含辛茹苦几十年。更难得的是,他为了地方建设,能做到“罄产不介于怀”,清白传家。

有一次,李步蟾的长子李晋兰到西北探望他,没住几日就被打发回家了。在李晋兰启程返回时,李步蟾不但没有多余的钱给儿子带回家用,反而嘱咐儿子回到家乡后筹集资金带来西北,以资助当地穷苦的百姓。他儿子返回广东后,经常朗诵李步蟾的一首诗,其中有两句:“但得民情千念息,不携家累一官闲。”

王子曰:"爱民若子,敬士如宾,不事敲扑,最耐清贫",这是当时人对李步蟾的评价。古人说“千里迢迢来作官,为的只是吃和穿”,是对异地做官的官员的讽刺,作为一种任职制度,异地为官在古代和如今都在一定范围内被沿袭,目的是防范官员与本地势力的勾结。说老实话,异地为官者是要承受包括家庭无法兼顾的诸多烦恼的,王子曾经异地做“官”(村第一书记)四年二个月,在村摔伤两次,深有体会。李步蟾不携家累,在外为官二十多载,这就是一种付出,再加上能始终保持清廉,这就是不愿意褒扬清代官员的王子老师,愿为其宣扬的根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