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第159课:不平则鸣的韩愈
作者:王冬老师廉洁课     发布时间:2023-03-20     信息来源:      阅读次数: 【关闭】

王子曰:他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首。他是《师说》的作者,一生之力正师道、弘儒学,被称为百代之师。他“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不平则鸣的性格,使他屡受挫折,被一贬再贬,所到之处勤政恤民、兴师重教,“赢得江山都姓韩”,他就是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韩愈在被贬去潮州路上写下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中表露了再也回不了长安的心情,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被贬谪,此时的韩愈已年逾五十,只余下几年光阴了。

韩愈(768824),字退之,世称“昌黎先生”,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坚持在朝堂上进诤言,不畏多次被贬谪。

贬阳山:贞元二十年(804)春,韩愈到达距长安四千里外的阳山县时已在路上颠簸了两个多月,这离他升任监察御史还不到一年,因上《论天旱人饥状》揭露灾情真相,戳穿了京兆尹李实关中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的谎言,因而被贬到“县廓无居民,官无丞尉”的阳山任县令。这里乃”天下之穷处也”,加之语言不通,韩愈只能以“画地为字”才勉强与本地人“交谈”。他大力普及耕作技术,劝课农桑,积极传播中原文明,移风易俗,过去“户不闻诗书”的阳山居然呈现出“入耳有弦歌”的文雅之象。用现在的话说,韩愈在阳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文明一起抓。

韩愈认为,当官必须尽责,仗义讲真话是职责所在。在《争臣论》(又名《诤臣论》)里,他说“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官员应当“孜孜矻矻,死而后已”。在《进学解》中,他说:为政者宜以公正廉明为标准任贤选能,量才授官,以达到各适其位之目的。在国子监任职期间,他为当时长安朝野“耻学于师”的陋习不齿,专作《师说》回击师道无尊严的时弊,振聋发聩,影响深远。

贬潮州:806年夏回到长安之后,韩愈因仗义执言与宦官集团结怨,还得罪了藩镇势力。在史馆参与编写《顺宗实录》,因据实记录德宗、顺宗在位时期弊政,“忠良奸佞,莫不备书”,导致朝廷多次下令派人“刊正”。

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沉迷崇佛的宪宗要恭迎佛骨舍利在宫内供养,朝野上下纷纷效仿,民众“废业破产、烧顶灼臂”拜佛。已任刑部侍郎的韩愈上《论佛骨表》痛陈迎佛骨之荒谬,甚至提出将佛骨“投诸水火,永绝根本”!宪宗一时怒起险些要处死韩愈,幸亏宰相裴度等大臣说情,改判潮州刺史。韩愈被迫离开长安赶赴潮州,其家眷也随后被逐出京城,幼女病夭。

而韩愈此次一改阳山被贬时的抑郁心情,以忘我的境界开展工作。他到了潮州便四处了解民生疾苦。为驱鳄鱼保百姓,在“恶溪”渡口举行仪式烧《祭鳄鱼文》,显示了驱逐鳄患的决心和厚生爱民的思想。他还在当地修堤凿渠,并自愿捐出俸禄,“以给学生厨馔(改善伙食)”(《潮州请置乡校牒》),发展教育。

当时其上级广州刺史、岭南节度使孔戣同情韩愈,觉得潮州“州小俸薄”,批给韩愈五十千的“别给钱”作为每月生活补贴。韩愈回复《潮州谢孔大夫状》“积之于室,非廉者所为;受之于官,名且不正”,表示衣食皆已足用,谢绝好意。

在韩愈名望感召之下,潮州日渐重视文运礼乐,考中进士人数从唐代寥寥数人增至宋代一百余人,到北宋潮州被称为“海滨邹鲁”。从宋代开始,潮州人民便把韩愈驱鳄的“恶溪”改称为“韩江”,他登临过的“东山”(笔架山)则改名为“韩山”。

好在819年十月底遇大赦,韩愈改任袁州(今江西宜春)刺史。820年底返回长安任吏部侍郎等职,过上了几年安定的好日子。长庆四年(824年),韩愈五十七岁病逝,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宋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王子曰:韩愈虽然曾高价为人写墓志铭改善生活,个人享受也上了台阶,被指多“谀墓之词”,但这充其量是私事小节。在阳山和潮州,他不计得失、甘于奉献,其清廉品行,体现了“利居众后,责在人先” 的担当,于公他不平则鸣,坚持与损害国家民众利益的错误行为抗争,这是值得学习肯定的可贵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