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第151课:以德华国的季文子
作者:王冬老师廉洁课     发布时间:2023-01-16     信息来源:      阅读次数: 【关闭】

王子曰:能在《史记·世家》里列传的是有封地、有爵位、能够世代继承的家族,《史记·鲁世家》中记载了鲁国季文子,在他当政时能做到"家无衣帛之妾,厩无食粟之马,府无金玉" ,称赞其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正是这个季文子在鲁国实行了初税亩,动摇了井田制,推动了历史的进步,也是这个季文子,留下了“三思而后行”的典故。

季文子(?-前568年),又称季孙行父 ,是春秋时期鲁国的正卿,姬姓,季氏,谥文,史称"季文子"。季孙行父之"孙"为尊称,"季孙"并不是氏称。

季文子的祖父是鲁桓公的儿子友,公子友按照排行称"季友",季友辅佐鲁僖公执政多年,谥成,史称"成季"。成季的儿子无佚是季文子的父亲。季文子为人谨小慎微,克俭持家,执掌鲁国朝政三十多年,厉行节俭,引领了朝堂俭朴风气,开初税亩,增强了鲁国的实力。

季文子从公元前601年至前568年,先后辅佐鲁宣公、鲁成公、鲁襄公三代君主。他执掌朝政期间,大权在握,一心安社稷,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史记·鲁世家》记载:季文子"家无衣帛之妾,厩无食粟之马,府无金玉"。《国语·鲁语》也记载:季文子身居位高权重的鲁国上卿大夫,掌握国政和统兵之权,有自己的田邑,但是他的妻子儿女却没有一个人穿绸缎衣裳;他家里的马匹,只喂青草不喂粟米。当时大臣孟献子的儿子叫做仲孙的很瞧不起这种做法,于是就去问季文子:”你身为鲁国之正卿大夫,可是你的妻子不穿丝绸衣服,你的马匹不用粟米饲养。难道你不怕国中百官耻笑你吝啬吗?难道你不顾及与诸侯交往时会影响鲁国的声誉吗?"季文子回答:"我当然也愿意穿绸衣、骑良马,可是,我看到国内老百姓吃粗粮穿破衣的还很多,我不能让全国百姓粗饭破衣,而我家里的妻子儿女却过分讲究衣着饮食。我只听说人们具有高尚品德才是国家最大的荣誉(以德华国),没听说过炫耀自己的美妾良马会给国家争光。"孟献子闻知后气得将儿子仲孙关禁闭七天。受到管教后的仲孙,改过前非,亦仿而学之,终被季文子认可,任命其为大夫。消息传出,在季文子的倡导下,鲁国朝野出现了俭朴的风气,并为后世所传颂。

季文子去世前留下遗言要求薄葬自己,家臣收集家中的器物作为葬具时发现没有多余的器具,只好以他用过的家用器皿陪葬。根据大夫入敛的礼仪,鲁大夫为他入殓,鲁襄公亲自来看视。对季文子政绩和一生清廉,鲁襄公感叹道:行父“廉忠矣!”,并感动地说:辅佐过三位国君而没有家私积蓄,以大夫礼节入殓,难道说不是对国家的忠诚吗?

季文子的廉俭之名享誉诸国。前599年,周定王派刘康公出使鲁国并向鲁国的大夫分派礼物。回来后,周定王询问鲁国的大夫哪位贤德,刘康公直言不讳地称赞季文子和孟献子。

前575年晋楚鄢陵之战后,季文子奉命前往晋国参加盟会,鲁卿叔孙侨如为了个人利益,以鲁国归附晋国为条件,唆使晋国扣留季文子,准备借刀杀掉季文子。此举却为晋卿范文子所反对,他对晋国君主说:“季文子对于鲁国至关重要,前后已侍奉两任国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这难道不是贤德之人吗?若是杀死这样的人,会失去民心的。”,最终季文子安全返回鲁国。从这件事看来,晋国与鲁国本为对手,然晋卿范文子却愿意替季文子说话,正是由于他的廉洁奉公的好名声。

王子曰:季文子行事以谨小慎微著名,凡事总要“三思而后行”。在他“以德华国”的思想和行为中,不难发现其对先祖周公治国思想的继承,周公特别重视通过礼乐来加强对王室和贵族的政治道德教育、治术教育和勤政教育,主张“敬德保民”,“明德配天”,“明德慎刑”,“先教后诛”,“有孝有德”,“力农毋逸”等。鲁国作为周公的分封地世代传承周公的治国思想和他所制定的礼乐典章制度,季文子生活在这一文化氛围中,这种敬德保民、重视民意的天命观,自然体现在季文子的执政言行中,表现出清晰的传承和坚守。季文子去世十七年后,孔子在鲁国诞生,接过了继承周公思想的接力棒,并在实践中加以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