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第150课:倔强的元好问
作者:王冬老师廉洁课     发布时间:2023-01-09     信息来源:      阅读次数: 【关闭】

王子曰:“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当王子少时首次听闻此句,心中瞬间如电流涌过。元好问,这位16岁就创造出这温柔佳句的诗人,久负才名,屡试屡败后终于中举,但为了击破别人的诬陷,更为证清白,中举而不就,显示了其倔强的一面,几年后再次中举,曾历任几地县令,善政于任,在国破之后,为保全中原儒学向忽必烈进谏,完全不顾个人名节,显出别样的大勇气概。

元好问(1190年8月-1257年10月 ),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 ,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朝末年至元初时期文学家、历史学家。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和"一代文宗"。

元好问自幼聪慧,被称"神童" 。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年),元好问进士及第未就。正大元年(1224年),以宏词科登第被授国史院编修,官至知制诰 。金朝灭亡后,元好问被囚数年。晚年重回故乡,隐居不仕,于家中潜心著述,撰《中州集》,意在以诗存史。

元好问从十六岁起开始参加科举考试,屡次不中,二十一岁时返回故里,在离祠堂几十里外的定襄遗山读书,故而后自号"遗山山人"。他虽屡试不中,但诗歌创作仍然极丰,交友广泛,名震京师,被誉为"元才子"。

兴定五年(1221年),三十二岁的元好问总算考中进士,但因科场纠纷,被诬为"元氏党人",便愤然不就选任,这个举动显示了其异于常人的倔强。直到正大元年(1224年)三十五岁时,以考试优异得中宏词科登第,元好问才正式就选,被任为权国史院编修,留官汴京,但生活清苦。

正大三年(1226年),元好问任河南镇平县令。次年,改任河南内乡县令 。正大八年(1231年),元好问调任南阳县令 ,他在任上成绩斐然。河南志书称他"知南阳县,善政尤著"。《南阳县志》记载:"南阳大县,兵民十余万,(元好问)帅府令镇抚,甚存威惠"。

不久后,元好问赴京调金中央政府任尚书省令史,移家汴京。此后又升任左司都事,又转任尚书省左司员外郎。官至翰林知制诰 。

天兴二年(1233年)四月,蒙古兵攻破汴京,元好问写信向当时任蒙古国中书令的耶律楚材推荐了王若虚等五十四个中原秀士,请求耶律楚材予以保护和任用。金亡后,元好问随金朝大批官员被俘,并被押往山东聊城看管了两年,后居住冠氏县。到元太宗十一年(1239年)秋,因其诗文名气颇大,耶律楚材想重用元好问。可五十岁的元好问已无意出仕为官,其年重回家乡隐居,并交友游历,潜心编纂著述。

十几年后的元宪宗二年(1252年),元好问有次机会觐见了忽必烈。他希望说服忽必烈尊信儒学,并提意尊请他为"儒教大宗师",意图促使其任用儒士治国,这是舍弃个人名节为了保全儒学的委曲求全啊。

元宪宗七年(1257年),元好问逝世,年六十八。虽然历尽科举和官宦生涯,但临终之时他嘱咐后人在他的墓碑上只题七个字"诗人元好问之墓"。元好问写了大量的"丧乱诗",在杜甫之后掀起了现实主义诗风的又一高潮。这些诗篇笔笔血泪,字字悲愤,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国破家亡的现实,极具有诗史的意义。清代大文学家史学家赵翼的名句“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就是在《题遗山诗》中对元好问的评价。

王子曰:元好问的爱情词别具一格,如其著名的《雁丘词》,其时是金章宗泰和五年(1205年),年仅十六岁的元好问赴并州赶考,自述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垒石为识,号曰“雁丘”。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其后又加以修改,成就了这首传世800年之作。少时的王子不了解这首词时还凭空想象写的是鸳鸯,后得知是写大雁的,还有些许遗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