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包拯不持一砚归
作者:王冬老师廉洁课     发布时间:2020-04-15     信息来源:      阅读次数: 【关闭】

康定二年(公元1041)(包拯)因在天长县(今安徽省天长县)明察善断,办案如神,政绩卓著,升任岭南端州(今广东省高要县)知州(一州的最高长官)

北宋年间,朝廷规定每年都要向皇宫交纳一定数量的砚台,或留皇室使用,或赐公卿大臣。当时的权贵、大臣、学士们都以家中存有几方端砚为荣。因此,历任知府为巴结权贵、讨好上峰,都要向民间工匠和作坊无偿索取比进贡数量多几十倍的砚石,弄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包拯到任后,翻阅前任文卷,发现上任知州额外征收端砚太多。按朝廷进贡的要求,每年要供奉八块。可去年的登记中,写的都是三十又六方。这三十六方比朝廷的要求高出数倍!包拯十分惊讶,当即了解原知州的下属官员。官员们皆异口同声地说:大人,你哪里知道,前知州为贿赂当朝权贵,才动得大手大脚啊!”包拯诙谐地说:对待权贵,恐只能小手小脚吧?”于是他下令:按朝廷规定,进贡之端砚每年只做八块。

一日,一个贵门亲临州府,送包拯一方石砚,说道:大人每日躬笔耕耘,急需上砚。现送得一方,呈与大人,以为万民造福。包拯说:我这多年皆用普通石砚,如此高贵的,当呈圣上所用,我用则糟蹋了。说罢,他坚辞不受。

包拯常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后来,又有人来送端砚,他开着玩笑拒绝说:如今我来到产端砚的端州,便收端砚;明日去产金的金岭,又受金子,我岂不成了天下鼎鼎富有的珍玩大盗吗?”直到庆历三年(公元1043),当他即将离任时,当地精制一方好砚,赠给他作纪念,他也婉言谢绝,不持一砚归。因此,人们奔走相告,盛赞包拯为官清明。